频率由慢渐快,每分钟一般200~300次,抖动幅度由大渐小。
(2)抖腕:术者双手握持前臂下端,自上而下作小幅度的连续抖动,使腕、掌及手指随之连续振动,频率每分钟约150次。
(3)抖下肢:患者仰卧位,术者立其足端,双手紧握患侧踝部,在患肢伸直略抬高位作小幅度的上下连续抖动,幅度由小渐大,频率由慢到快,一般每分钟120—150次。
(4)抖腰:患者俯卧位,助手稍用力挟持其腋部,使上半身固定,术者双手握持双踝,身体略后仰,逐渐用力牵拉拔伸,持续二一2分钟后,在牵弓I状态下左右摇转患者下肢,待其腰部放松后再突然用力上下抖动数次,如此反复操作2—3遍。
【注意事项】
(1)动作快速均匀,使力量持续不断地向远端传递、宜用巧劲,忌用蛮劲暴力。
(2)操作时不可使患者身体前后或左右晃动。
【临床应用】
抖法刺激温和,常作为结束手法使用,适用于四肢及腰部。抖法具有理筋整复、疏通经络、松解粘连、滑利关节等作用,主治四肢、腰部的筋伤错位。


五、叩击类手法
用手掌、拳背、小鱼际、指端或棒等有节律地击打肢体体表,使之产生叩击感觉的一类手法、统称为叩击类手法。这类手法包括拍法、叩法和击法等。

(以下叩击类手法包括(一)拍法;(二)叩法;(三)击法。)

(一)拍法
【定义】
以掌指部着力,五指并拢微屈,用虚掌反复拍打一定部位或穴位,称为拍法(图2一2)。
【动作要领】
(1)肩、肘、腕放松,以掌指部着力,五指并拢微屈。以手腕发力,虚掌拍打施治部位,着力轻巧而有弹性。
(2)动作协调灵活,用力均匀,视患者体质、病情及部位决定用力大小。频率每分钟80~140次。
【临床应用】
拍法刺激小而浅表,适用于全身各部位,常用于胸部、背部、腰部、臀部及四肢。拍法具有调和气血。疏松胰理、引邪达表、解痉止痛、舒松肌筋等作用。


(二)叩法
【定义】
以手指端、手掌侧或虚拳以及借助某些器械(如梅花针等)叩击、叩打一定部位或穴位,称为叩法(图2—21)。
【动作要领】
(1)肩、肘、腕放松,以腕部发力,指端、掌侧或空拳着力。
(2)叩击时用力要稳,轻巧而有弹性,动作协调灵活,均匀有节律,频率每分钟100~200次。
【临床应用】
叩法刺激小而浅表,适用于全身各部位,常用于头部、肩部、背部、胸部及四肢。叩法具有疏经通络、疏松腠理、滑利关节、开窍醒脑、振奋阳气、消除疲劳等作用。


(三)击法
【定义】
以拳、掌根、小鱼际、指尖或桑枝棒击打体表的一定部位或穴位,称为击法。击法可分为拳击法、掌击法、侧击法、指尖击法和棒击法(图2—22)。
【动作要领】
(1)拳击法:术者单手或双手握拳,以拳掌侧或背侧为着力部位,前臂摆动,带动腕关节屈伸击打治疗部位,动作轻快有节律,双手可交替进行。
(2)掌击法:手指自然伸直,腕关节微背伸,以掌根部施力于体表,一起一落有节奏地击打。
(3)侧击法:手指和腕关节自然伸直,以双侧或单侧小鱼际击打体表施治部位,击打要有节律。
(4)指尖击法:单手或双手五指分开,屈曲呈爪状,指端垂直,力集指端,以腕关节的屈伸带动指端在施治部位着力叩击,动作轻巧灵活,着力均匀有节律。
(5)棒击法:用桑枝棒击打体表施治部位,击打要有节律,快速而急促。
【注意事项】
(1)击打时接触体表时间要短促,用力大小应视患者体质、施治部位而定。
(2)拳击法和棒击法刺激量较大,用力应先轻后重,不可用暴力,棒击时不可有拖抽动作。
(3)年老体弱者及小儿禁用,有精神性疾病和心脏病者慎用。
【临床应用】
击法的刺激量团着力部位不同而大小有异,拳击法和棒击法刺激较大,而掌击法、侧击法和指尖击法刺激较小,适用于全身各部位。击法具有活血通络、调和气血、祛风散寒、镇静安神、解痉止痛等作用。

六、运动关节类手法
对关节做被动活动的一类手法,统称为运动关节类手法。这类手法包括摇法、扳法和拔伸法等。

(以下运动关节类手法包括(一)摇法;(二)扳法;(三)拔伸法。)

(一)摇法
【定义】
术者一手握持或挟住关节近端,另一手握持关节远端,作和缓均匀的回旋转动,称为摇法。根据施治部位的不同,摇法可分为颈部摇法、肩部摇法、肘部摇法、腕部摇法、髋部摇法、膝部摇法和踝部摇法等(图2—23)。
【动作要领】
(1)颈部摇法:患者坐位,术者立其身后,一手托住下颌部,另一手扶住后枕部,双手相对用力作前后左右的环转摇动。
(2)肩部摇法:分为握腕摇肩、托财摇肩、大幅度摇肩三种方法。
握腕摇肩法:患者坐位,术者立其患侧,一手扶持患侧肩部,另一手握其手腕部,作顺时针或逆针方向的肩关节环形运动。
托肘摇肩法:体位同上,术者一手扶持患侧肩部,另一手屈肘托其前臂及肘部,作肩关节的环形运动。
大幅度摇肩法:体位同上,术者一手握腕,另一手扶肩,双手协调滑动和转动,使肩关节自前向后或自后向前作大幅度环转运动。
(3)肘部摇法:体位同上,术者一手握待患肢腕上部,另一手托其肘部,作肘关节的小幅度环转运动。
(4)腕部摇法:体位同上,术者一手握持患肢腕上部,另一手握持手掌部,作腕关节的小幅度环转运动或左右摇动。
(5)髋部摇法:患者仰卧位,术者立其患侧,一手按持膝部,另一手托持足跟,两手协调用力,作髋关节自前向后或自后向前的大幅度旋转运动。
(6)膝部摇法:术式基本同上,以术者托持足跟的手为主作环转活动,小幅度摇动膝关节。
(7)踝部摇法:体位同上,术者一手托持足跟部,另一手握住足掌部,作踝关节的小幅度环转运动。
【注意事项】
(1)要求动作缓和,用力稳妥,忌用蛮力和暴力。摇动方向和幅度应在各关节生理活动范围内进行。
(2)活动范围应视患者病情而定,活动幅度一般由小渐大,速度由慢渐快。
【临床应用】
摇法是按摩临床常用手法之一,适用于颈项、腰部及四肢关节。摇法具有滑利关节、疏通经络、活血化瘀、预防和松解粘连、改善关节运动功能等作用。


(二)扳法
【定义】
术者用双手分别固定关节的远、近端或肢体的一定部位,作相反方向的用力扳动,称为扳法。根据施治部位不同,扳法可分为颈椎扳法、胸椎扳法、腰椎扳法、骶髂关节扳法和四肢关节扳法(图2—24)。
【动作要领】
1.颈椎扳法
(1)颈椎斜扳法:患者坐位,颈椎前屈10度一15度,术者立其身后,一手扶住后枕部,另一手托住下颌部,使患者头部族向一侧至一定幅度,此时术者双手同时用力作相反方向的小幅度快速扳动,后迅速松手,施术时可有关节弹响感。
(2)颈椎定位扳法:患者坐位,颈椎略前屈,术者立其患侧身后,一手拇指按住病变颈椎棘旁,另一手肘部托住患者下颌部,手扶后枕部,使头部向患侧被动旋转至一定幅度,再用力作小幅度快速扳动,后迅速松手,施术时可有关节弹响感。
(3)颈椎侧扳法:患者坐位,术者立其身后,一手按住肩部,另一手扶住同侧耳上 部,使颈椎向另一侧侧屈至一定幅度,双手再用力作相反方向的小幅度快速按压,后迅 速松手,施术时可有关节弹响感。
2.胸椎扳法
(l)胸椎对抗复位法:患者坐位,双手交叉置于枕后,术者立其身后,双手托住其双肘部,并用一侧膝部顶住棘上或棘旁,双手用力向后扳动双肘至一定幅度时,再快速用力向后作小幅度扳动,后迅速松手,施术时可有关节弹响感。此法限于上胸段。
(2)胸椎旋转复位法:患者坐位,身体略前屈,术者一手拇指指腹或掌根抵住病变胸椎棘旁,另一手从腋下绕过勾扶住患者项背部,使其胸椎在前屈位时向患侧旋转、侧屈至一定幅度,此时术者双手同时用力作相反方向的小幅度快速扳动和推顶,后迅速松手,施术时可有关节弹响感。此法限于下胸段。
3.腰椎扳法
(1)腰椎斜扳法:患者侧卧位,下位下肢伸直,上位上肢屈曲,术者面对患者站立,一手手掌(或肘部)抵住患者肩前部,另一侧手掌(或肘部)抵住髂前上棘部位,相对用力使腰椎被动旋转至一定幅度时再用力作相反方向的小幅度快速扳动,后迅速松手,旋术时可有关节弹响感。一般先扳患侧,后扳健侧,左右各一次。
(2)腰椎后扳拔伸法:患者俯卧位;术者立其患侧,以一手拇指指腹或掌根部为附着点按压病变棘旁,并用力向健侧顶推,另一手前管环抱健侧下肢,使其膝部依托于术者肘内侧,用力向后上方徐徐拔伸,缓缓扳动,至一定幅度再用力向后上方作小幅度快速扳动,后迅速松手,施术时可有关节弹响感。
(3)腰椎旋转复位法:患者坐位,腰椎前屈至一定角度,一助手协助固定其下肢和骨盆,术者用一手拇指抵住病变棘突旁,另一手从腋下绕过勾扶住患者项背部,使其腰椎在前屈位时向患侧旋转侧屈至一定幅度,再用力作小幅度快速扳动,后迅速松手,施术时可有关节弹响感。
(4)腰椎后伸扳法:患者俯卧位,术者一手紧压在患者腰部,另一手托住其两膝部,缓缓向上提起,当腰后伸至最大限度时,两手同时用力做相反方向扳动。
4.骶髂关节扳法
(1)骶髂关节斜扳法:患者侧卧位,患侧在上,健侧下肢伸值,患侧下肢屈曲,术者面对患者站立,一侧手掌按住患者肩前部,以固定上半身,另一侧手掌(或肘部)抵住骼前上棘,向后推动至一定幅度,再用力作小幅度的快速扳动,后迅速松手。
(2)骶髂关节后伸扳法;患者俯卧位,术者一手掌根置于骶髂关节部位向下按压,另一手置于膝关节上方,使下肢后伸至一定幅度,双手再同时用力作小幅度快速扳动,后迅速松手。
5.四肢关节扳法
(1)肩关节扳法:患者坐位,术者立其患侧,一手握住腕上部或托住肘部,另一手扶住肩部,以肩关节为支点,缓慢有力地作肩关节的前屈、后伸、内收、外展和上举等扳动。
(2)肘关节扳法:体位同上,一手托住肘尖部,另一手握持腕上部,以肘关节为支点,作肘关节的屈伸被动扳动。
(3)腕关节扳法。体位同上,一手握住腕上部,另一手握持手掌部,以腕关节为支点,作腕关节的掌屈、背伸和左右侧屈被动扳动。
(4)髋关节扳法:患者侧卧位,术者一手置于髋部,另一手扶持膝部,以髋关节为支点、作髋关节的前屈、后伸及外展被动扳动。
(5)膝关节扳法:患者俯卧位,术者一手置于膝上部,另一手握持踝部,以膝关节为支点,作膝关节的屈伸被动扳动。
(6)踝关节扳法;患者仰卧位,术者一手托持足跟部,另一手握住足掌部,以踝关节为支点,作踝关节的背伸、踬屈和左右侧屈被动扳动。
【注意事项】
(1)要求患者思想放松,肌肉松弛,不可对抗用力。
(2)要求动作轻巧准确,果断快速,用力稳实,两手配合协调,不可硬扳,更不能施以暴力。
(3)扳动幅度须因人、因部位而直,不能超过各关节的生理活动范围。扳动脊椎时,不可强求弹响感。
(4)对关节或脊柱强直畸形、骨质疏松、脊柱滑脱、年老体弱、久病体虚等病症皆宜慎用扳法。
【临床应用】
扳法是按摩临床常用手法之一,适用于颈椎、胸椎、腰椎、骶髂关节及四肢关节。扳法具有舒筋通络、理筋整复、滑利关节、松解粘连等作用。

(三)拔伸法
术者以一手或双手固定肢体或关节的一端,牵拉另一端,称为拔伸法。根据施治部位不同,拔伸法可分为颈椎拔伸法、肩关节拔伸法、腕关节拔伸法和指间关节拔伸法等(图 2—25)。
【动作要领】
(1)颈椎拔掉法:患者坐位,术者立其身后,用双手拇指顶在枕后,掌指部托住两侧下颌部,用力向上拔伸,并可用两前臂压住患者两肩,以助拔伸力量。
(2)肩关节拨伸法:患者坐位,术者双手握住其腕上部或肘部,逐渐用力牵拉拔伸,嘱患者身体向对侧倾斜以对抗牵拉。
(3)腕关节拔伸法:术者一手握持患者前臂下端,另一手握住其手掌部,两手同时作相反方向用力牵拉拔伸。
(4)指间关节拔伸法:术者一手握持患者手掌部,另一手捏持指间关节远端,两手同时作相反方向用力牵拉拔伸。
【注意事项】
(1)用力要均匀持久,动作要缓和,忌用蛮力和暴力。
(2)拔伸力量的大小应视患者的年龄、体质、病情、施治部位及耐受程度等而灵活掌握。
(3)对关节强直畸形、骨质疏松、肿瘤、结核等病症应慎用或禁用拔伸法。
【临床应用】
拔伸法是刺激较强的一种手法,适用于颈椎、脊柱及四肢关节。拔伸法具有舒筋通络、理筋整复、矫正畸形、松解粘连等作用。


第三节 按摩手法练习

按摩手法要达到“持久、有力、均匀、柔和、深透”这些基本要求,就必须进行认真、刻苦的练习和一定时间的临床操作,尤其是一些动作难度高、临床又常用的手法,如滚法、一指禅推法、揉法、扳法等,更应长期练习,反复体会,直至娴熟,才能在按摩临床上起到良好的治疗效果。手法练习的内容,主要包括指、腕、臂力的锻炼和手法动作技巧的训练两个方面,其中指、腕、臂力的锻炼是练好手法的基础,而手法动作技巧的熟练和灵活程度则是按摩治病的关键。所以,首先必须进行按摩练功,来提高指力、腕力、臂力和各关节的灵活程度,然后在米袋上进行手法的基本训练,待有一定基础后才能在人体上进行手法操作练习。

(以下第三节 按摩手法练习包括一、米袋上练习;二、人体上练习。)

一、米袋上练习
备布袋一只,长约26cm,宽约16cm,内盛满大米,然后将袋口缝合,外套一干净布袋,便于换洗。开始练习时口袋要扎紧些,以后逐渐放松。根据手法的动作要领和难度的要求,_一般重点练习滚法、一指禅推法、揉法、拿法、按法、摩法、擦法、振法等。练习姿势采用坐势和站势,同时根据不同手法的需要灵活调整自己的高度。一般来说,坐势主要练习一指禅椎法、揉法、按法、摩法等,站势主要练习滚法、拿法、擦法、振法等。除一指禅推法可以双手同时练习外,一般手法均着重练习右手,而滚法、揉法等必须左右手交替操作,故练习时应左右交替,逐步达到双手同等要求。只有这样,才能适应按摩临床的需要。
通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在基本掌握这些手法动作要领的基础上,才能开始下一阶段的人体上手法练习。


二、人体上练习

Prev | Next
Pg.: 1 2 3 4 5


Back to home | File page

Subscribe | Register | Login | N